找到相关内容2146篇,用时5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湘山宗慧禅师及其《牧牛歌》

    自苏轼《楞伽经序》[26];更多的答文,如“如何是而知”、“何者明生死”至“何名大乘”、“此宗所悟还有师否”等问题的答文,都摘录自永明延寿的《宗镜录》[27],此不一一列举。除非我们能够证明上述...禅师。据唐李吉甫所撰法钦《碑铭》说,法钦“贞元八年(792),岁在壬申十二月二十八夜,疾顺化,报龄七十九,僧腊五十”[12],宋赞宁《宋高僧传》从之[13],是则法钦生于开元二年甲寅(714)。依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2268957.html
  • 发透了大菩提心.照行于圆涅槃境

    菩提心体现而展开得无间滞,能用能透(脱挂碍恐怖),此所以菩萨能从(凡夫)酷恋(二乘)苦厌(极怖)中转化为彻悲圆智,就这样,才怎也不敢诳诸佛一,不肯负众生一瞬,舍身舍心练磨出最够精神最够精诚的活在一切...发之力,则足以摧断自我之根;从慧力中所发之光则足以灼破邪外之力。因此,从慧光慧力中所建立的慧命,无间于动静明暗,身心所思所向的一切,无一离开佛法,一事染著世法,就这样,从佛法中积聚的光德日日强大,...

    仁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2968992.html
  • 星云对临济禅的诠释

    中觉,在相中悟,悟在当下,悟在现实,悟在人间。临济的全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人生社会之大用。星云对临济禅的诠释著眼点就在这里。   毫无疑问,星云对临济禅或者说对佛法的理解是它的人性、社会性、参与...的、净化的、善美的,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增进的教法。”基于这样的理念,他数十年如一日,奔走人海,摩顶放踵,百挫而反顾。如果说太虚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概念,并尝试系统化的理论论证,...

    麻天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2169457.html
  • 释门归敬仪

    性净染法也。性净壅僧也。今觉于本名始觉也。本实体净名先觉也。如此安心如此练身。俯仰周循不克。俗云。惟狂克念作圣。惟圣罔念作狂彼沈俗士尚此放言。岂惟出道翻此致。都不可也。问曰。卿发斯言欲何标据。...大论云。诸佛常放光说法。众生始罪故对面不见。是须一像既尔。余像例然。树石山林随相标立。导我心路越圣仪。又作是。见虽是色了色心生。心外尘名为真观。言从心起。实唯识有名为俗观。渐次增明念念绝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069603.html
  • 佛教文化与改革者的情怀--论佛教文化对清末维新派、革命派思想与创作的影响

    深入到认识论的层次,可以发现,如同龚自珍、魏源等,维新派和革命派受佛家哲学的影响濡染同样是极为明显的。龚自珍论性,强调“以心为依止”,认为“念外佛,佛者念是。佛外,念者佛是。无量强名,从此安立。...梯西著处,智悲香海返吾真。”(《谭嗣同全集》卷四)在这里,谭嗣同对佛学佛理作出了全新的理解与解释,他应用佛教经义融汇新科学文明,从中看出了古代哲学与新文明之间的相通相承之处,最后又归结纳入到对当前...

    宋益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53469752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文化论纲

    了印度佛教运用直觉思维追求终极目标、理想境界的方式,但又不止于此,而是进一步发展了以顿悟为特征,重内证、重自觉的禅悟思维,以及形成了“为宗”、“触类是道”、“即事而真”、“文字禅”、“参话禅”、“...有六个学派:第一,阿耆多的顺世派,认为人和世界都由地水火风“四大”合成,死后四大分散归于断灭,否认灵魂,否认来世;第二,散惹夷的直观主义学派,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定论,说有即有,说,也可说亦有亦,...

    魏承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4570090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四辑(1)

    澄清一件事,即念佛法门与往生西方并一定的因果关系。念佛是一种方法,往生西方是一种目的。在杂阿含经(现存汉语系最早之圣典)卷三十三中,有谈到所谓六如来(佛)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。为何要...,非常行戒、施、闻、慧,我亦当行此正信。  这个六法门并非正修,而是方便助行,是为了帮助“在于学地,求所未得”的比丘,能“上升进道,安隐涅槃”而施设的。由于一般初学者,对佛法尚未透澈理解,难免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570229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一辑)

    垂形六道时,应当如是安心。如是安心已,虽终日度众,却众生可度,况众生名可生?,真实沙门。   第42篇   修行人把身心交给道场,世俗人把身心交给贪爱。  在自己的一生中,必和许多人结缘,...,有形无形,都名叫“对境”。譬如念佛拜佛,就是给他一尊佛,教他,教他拜,再如坐禅一事虽形相可言,但教系心丹田,也是对境修的意思。  唯此处设立一“法”,非指此“法”为解脱法,能使人正觉解脱,而是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270236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慧日集(第二辑)

    。  生于浊世,难免有种种的恩仇情怨,若无时刻受这影尘沾染而扰乱了定境,或左右正确的思惟,必将绕回原地,永解脱之期。  身为禅者,应掌握现前的一─放下!断前际后际,千万不要作魂牵梦萦的拖尸人呀!...心不受业,。  业力虽非任何方法能予改变,却可因心转境,入而不入,受而不受。  从世间相来看,业力结构与悟的层次确有密切关连。即愈偏向矛盾驳杂失控状态的业力,其悟境愈低;愈单一化纯正化,可用定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270237.html
  • 论天台智顗的“文本”概念

   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」的圆融实相,便在诸法空性的基础上被建立起了。是以智顗在其最后之遗作《观心论》中留下如此之偈言: 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法界如虚空 毕竟  问观自生心 云何文字 一切言语断 寂然无言说[29]  由心念本空,毕竟,故知心如虚空能具一切诸法﹔由心自性,不自生、不他、不共、不无因生,故知心所具之一切语言文字亦自性,亦即...

    郭朝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870240.html